它是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的鎮館之寶、國家一級文物——紅軍印章。此枚印章為紅軍扎西縮編提供了有力的佐證。
它直徑5.9厘米,殘高1.8厘米,章面邊緣寬0.5厘米。印章底部為十五個篆體文字“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七團第一營之印”。
當年,從江西于都出發的中央紅軍,跨越逶迤五嶺,攀登磅礴烏蒙,跋涉滾滾金沙江,征服滔滔大渡河,翻過皚皚岷山,歷盡艱辛萬苦,付出重大犧牲,終于抵達陜北。1934年底的湘江戰役,是紅軍長征出發以來最壯烈的一仗,也是關系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仗。血戰湘江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,紅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,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.6萬人,減少到3萬余人。
因此,部隊的很多建制不健全了,中央紅軍為了提高戰斗力,在云南扎西進行了部隊縮編。其中紅三軍團六師十七團一營的建制便不復存在,這枚印章后來就不再使用了。
1965年,瀘州市摩尼鎮的張之顯、張之文兩兄弟上山割草時,意外發現了這枚印章,后來捐獻給了博物館。
它時刻提醒著我們,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許多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,我們要珍惜,傳承好紅色基因,弘揚好紅軍長征精神。